1950年12月31日,“三八線”附近,凜冽寒風卷起漫天飛雪,氣溫低至零下25攝氏度。17時,中國人民志愿軍和朝鮮人民軍在短促的炮火準備之后,向“聯合國軍”和南朝鮮軍在“三八線”的防御陣地發起進攻。
戰役發起前,志愿軍從上到下進行了縝密的戰前偵察。第39軍第116師派出偵察人員連續3天趴在臨津江北岸前沿陣地仔細觀察,終于發現了南岸峭壁中多條寬窄不一、利于突防的裂溝。隨后,師組織各團進一步觀察研究,確定了突擊連可以利用的4條攀爬通道。
12月31日當天,美第8集團軍司令官李奇微乘飛機進行低空巡視,也未發現我軍即將發動攻勢的跡象。16時40分,志愿軍的炮火準備開始了,北岸飛起一串耀眼的信號彈。數千勇士從潛伏陣地中一躍而起,冒著南岸射來的彈雨,跨過刺骨的冰河,兵鋒直指北緯38度線。志愿軍的炮火和沖鋒號在傍晚響起后,李奇微如夢方醒:“真沒想到,中國軍人在這片毫無生機的荒原上發起了元旦攻勢。”而這時,他的前沿防線早被打得千瘡百孔。
為了阻止中國人民志愿軍和朝鮮人民軍的進攻,美第5航空隊傾巢出動,對沿開城到漢城和沿漣川到漢城公路向南進的志愿軍進行了猛烈攻擊。中國人民志愿軍和朝鮮人民軍不顧美軍飛機的狂轟濫炸,繼續發展進攻,“聯合國軍”在“三八線”既設陣地的防御徹底崩潰,中國人民志愿軍6個軍和朝鮮人民軍3個軍團,乘勝繼續向縱深發展進攻。鑒于此情況,李奇微于1月3日晨下令,全線撤至漢城以南組織防御。“聯合國軍”憑借其摩托化和機械化裝備,在其空軍掩護下迅速南逃。
在第三次戰役發起前,彭德懷致電志愿軍左右兩個縱隊領導的電報中,就對戰役發起后“聯合國軍”動態進行了分析,認為在南朝鮮軍遭到中國人民志愿軍和朝鮮人民軍的嚴厲打擊下,美軍有放棄漢城,退守漢江南岸或在漢城以北固守清平里、議政府、高陽線之兩種可能。
“聯合國軍”在中國人民志愿軍和朝鮮人民軍的勇猛追擊下,被迫于1月3日下午自漢城撤退。中國人民志愿軍和朝鮮人民軍進入漢城后,嚴格遵守政策紀律,受到漢城市民的一致擁護。第三次戰役勝利結束。“聯合國軍”全部撤至北緯37度線附近之平澤、安城、堤川、三陟一線及以南。在這次戰役中,中國人民志愿軍和朝鮮人民軍并肩作戰,克服艱難險阻,經過8晝夜的連續進攻,突破了“聯合國軍”在“三八線”的防御,占領了漢城,并將戰線從“三八線”推進到37度線附近,斃傷俘敵1.9萬余人,進一步擴大了中朝兩國人民在國際上的影響。(學習強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