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1月27日,中國人民志愿軍第9兵團第20、第27軍與美陸戰第1師、美步兵第7和第3師在朝鮮長津湖地區展開了一場空前的激戰。當晚,志愿軍第27軍由東北、東南、西、西南四個方向對柳譚里美陸戰第1師第5、第7兩個團完成包圍;志愿軍第20軍控制死鷹嶺,割裂了柳譚里與下碣隅里敵人的聯系。28日拂曉,志愿軍第27軍完成了對新興里地區美第7師的合圍。11月30日,美軍開始向南拼命撤退,試圖跳出志愿軍布下的“口袋”。
水門橋位于古土里以南約5.6公里處,橋體原本是日本人當年修建的黃草嶺水電站的水壩,壩頂兼作公路運輸使用。長津湖水庫的水經山邊的隧道引來,注入4根水泥制的巨大引水管道,引水管道沿陡峭的山坡直通山谷里發電廠的水輪機。水泥管與公路交錯處依山勢建有一座變電站。水門橋就架設在變電站下方兩座山體之間,跨度8.8米。過橋向南不遠,就是海岸線和元山港口。
美陸戰第1師師長史密斯從真興里驅車北上經過水門橋時,就意識到這座橋的重要性,“沒有它,就無法撤出我們的車輛、坦克和大炮”。因而,一進入長津湖地區,美軍便開始加固水門橋,使其承重量達到50噸。長津湖地區溝壑縱橫、橋梁眾多,阻敵前進最好的辦法就是破壞道路、炸毀橋梁,而后尋機各個殲滅。
12月1日,郭榮熙率領炸橋小分隊首次將水門橋炸毀。沒過多久,美軍一個工兵營就趕到斷橋處開始維修作業,很快就以木框體結構修復了大橋斷面。
12月4日夜,炸橋小分隊再度出擊。他們悄無聲息地把更多炸藥安裝在水門橋上。在幾乎炸光整個橋面后,他們還破壞了周圍的可用木料,使現場只剩下幾段殘缺的橋基。然而,美第10軍第73工兵營又利用原橋殘留的根部和攜帶的鋼制材料進行修復,一座鋼制的車轍橋很快成型。12月6日晚,志愿軍第27軍第80師第240團抽出一個加強排和重機槍班組成“敢死隊”,戰士們每人攜帶幾十公斤的炸藥,執行第三次炸橋任務。
據姜慶云回憶,在幾乎沒有任何重火力掩護的情況下,戰士們反穿著棉襖,讓白色的內襯和雪地融為一體,一邊沖鋒一邊隱蔽,將炸藥安置在鋼橋基座底部。隨著一聲巨響,新架設的橋面和橋基幾乎被全部炸毀。7日上午,美第5航空隊出動8架大型運輸機,經1000多公里的飛行,將8套M2型鋼木標準橋梁套件投向古土里狹窄的環形陣地。后來,美軍兩個工兵排把枕木拖上路基,并灌裝沙袋后,才開始架設臨時橋墩,展開橋體的拼接工作。8日16時,一座載重50噸、可以通過所有重型裝備的鋼制橋梁又一次架設于懸崖之間。兩小時后,美陸戰第1師開始過橋。當夜,下碣隅里美陸戰第1師第5團、第7團與古土里的第1團會合。
6天3次炸橋,志愿軍圍繞一座橋展開了浴血戰斗,付出了巨大犧牲。志愿軍雖終未能斷敵退路,但依然讓美陸戰第1師遭到了毀滅性打擊。此次漫長而曲折的撤退,徹底顛覆了美軍對中國人民志愿軍——這支“農民武裝”式軍隊的判斷和認知。時任美陸戰第1師作戰處處長的鮑澤上校,多年后回憶起長津湖作戰時,仍心有余悸:“幸虧他們沒有足夠的后勤保障和通信設備,否則陸戰1師不可能逃離長津湖。”(學習強國網)